-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 来源:本站
-
日期:2007-10-31 00:00:00
来源:本站
-
31
2007-10
引 言
"十五"期间是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历史时期。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把海南好好发展起来的遗愿和中央希望海南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的要求,我省将加快发展,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增创科技、体制和开放新优势,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跨上一个新的台阶。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经济特区。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是我省基础设施骨干项目基本完成、进入产业大开发阶段的第一个发展规划,是"十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本纲要是根据《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制定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建议》编制的。纲要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突出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着重阐述发展思路、市场主体行为方向和政府工作的重点,规划指标总体上是预期性、指导性的。
第一章 面临的形势
"九五"期间,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战胜困难,开拓进取,如期完成了"九五"计划,各方面建设取得很大成就。经济运行走出低谷,从1998年起,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8.48亿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热带高效农业方兴未艾,持续多年高速增长,在全国创造了奇迹,冬季瓜菜、热带水果、海洋渔业等优势产业发展迅猛,农民收入同步增长。新兴工业健康成长,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取得显著成效,工业效益日益提高,涌现了一批新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海岛旅游业欣欣向荣,接待设施日臻完善,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海南旅游产品,2000年游客数量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8.56亿元。以生物制药和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海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环岛高速公路全线贯通,美兰机场通航,粤海铁路通道进展顺利。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党政机构改革顺利推进,经济调控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开放型经济有了新的发展,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国际经济技术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果,生态省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加,200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920元,居民住房和城乡消费结构有了新的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所有这些成绩,为我们实施"十五"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九五"的成绩是全省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克服种种困难取得的,确实来之不易。面对泡沫经济留下的后遗症、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挑战,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全面规范市场,化解金融风险,夯实发展基础,逐步摆脱了泡沫经济的困境;坚?quot;一省两地"和"生态省建设"发展方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热带海岛特色经济,初步形成富有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实施项目推进,强化投资,开拓市场,促进消费,使国民经济步入适度快速发展的新轨道;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主旋律,以改革推动发展,以开放带动开发,为经济特区现代化建设开辟了道路,增添了动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着力改善社会环境,齐心塑造海南形象,努力推进依法治省,维护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我省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低;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相对不足,财政收入来源不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很突出,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尚不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很不充分;投资环境急待优化,吸引外资、发展开放型经济面临新的竞争和挑战;人才十分短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贪污腐败、奢侈浪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某些方面还比较严重,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有待进一步加强整顿和治理。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quot;十五"期间切实加以解决。
"十五"期间,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现代化建设将争取到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世界经济在波动中将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新经济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日益加剧;以跨国并购为主要特征,世界经济进入结构大调整时期。在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下,海南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空间进一步拓宽,但同时也必须娑怨?屎凸?诹礁鍪谐〉木赫?沽Α=窈?到1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完善市场经济新体制,巨大的发展潜力将得到进一步发挥,全国经济仍将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我省经过"九五"期间的调整,经济运行已经摆脱低谷阶段,进入了新一轮的增长周期。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加快的新形势下,海南经济将实现更快更好的增长。海南具有明显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是建省以来奠定了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基础设施条件完善,优惠政策保持稳定,社会环境安定祥和;二是海洋产业、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可能形成现实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油气化工、信息产品等将有一个新的更快的发展;三是独特的资源环境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我省热带高效农产品、旅游产品和新兴工业产品将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四是体制创新可提供优越的投资环境,广泛吸引境内外投资者来海南投资建设。
第二章 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要以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总揽全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要把加快发展作为主题。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海南所有问题的关键。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继续夯实发展基础,努力提高我省的产业竞争力、财政实力和综合实力。在坚持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础上争取更快的发展速度,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推动海南经济再上新台阶。
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切实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在加快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加快发展。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加速发展第二产业,全面提升第三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为各类企业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
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强化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意识,发扬经济特区的创新创业精神。坚持以改革推动发展,以开放带动开发,在体制创新和发展开放型经济方面走在前列。紧紧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武装三次产业。继续实施科教兴琼战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一支适应海南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为民"和"富民"原则,努力发展经济,扩大就业门路,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为全省各族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全面进步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及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显著提高;热带高效农业基地、新兴工业省和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建设大见成效,海洋经济、信息产业和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体制创新有实质性突破,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幅度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科教兴琼步伐加快,国民素质普遍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十五"期间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总量。全省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按2000年价格计算达到798亿元,年平均增长9%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0元,为争取在2010年以前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把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摆在突出位置,力争使"十五"时期成为我省建省以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好的时期。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37.9:19.6:42.5变化为2005年的37.9:21.5:40.6,工业占整个经济的比重达到15%左右,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GDP的18%左右,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结构初步改善,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5%左右。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
生活质量。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5%和6%,按2000年价格计算,2005年分别达到6830元和3910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户均拥有一套设施配套的住房,推广低层独立式生态型住宅模式,城镇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1平方米,农村住区配套设施基本完善。居民出行条件明显改善。电话普及率达到37%,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55%。度假旅游日益成为时尚,休闲质量进一步提高。
公共服务。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2005年的11‰以下,期末常住总人口预计达到822万。增加就业机会,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5万个,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高效产业100万人。科教兴琼步伐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2005年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7%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60%和15%左右。建立健全社区公共医疗服务网络,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增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丰富居民精神生活。社会风气、社会信用和社会秩序进一步好转,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生态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5%,建成完整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和天然林保护体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得到初步治理,城镇垃圾、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60%,基本消除"白色污染",大气、水体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生态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全民的生态意识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所有制结构明显改善,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从一般竞争性产业和领域基本退出,非国有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有企业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覆盖范围广、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小政府、大社会"行政体制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与竞争,基本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第三章 经济发展的重点
一、热带高效农业
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发挥海南农产品的"季节差、名特优和无公害"三重优势,加快建设热带高效农业基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继续保持农业和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突出"订单农业"、"绿色农业"、"科技农业"的特色,加快农业设施和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步伐,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良种化、信息化、市场化水平。把海南建设成为在全国有较强竞争力的冬季菜篮子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出口基地、种子产业基地、高效速生林产品生产基地、优质海洋水产基地和热带花卉生产基地。
"十五"农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水产品达到130万吨,肉类总产量65万吨;瓜菜360万吨,水果310万吨。
优化生产结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按照产出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促使优质土地(海域)资源种植高效农作物和养殖高效畜牧水产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方向,一是调优,大力发展优质农副产品,以质取胜;二是调精,推进精品工程,实施名牌战略;三是调高,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对主要依赖土地资源的种植业,重点是优化内部结构,适当调整传统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优质粮生产,扩大冬季瓜菜、热带水果、热带花卉等高效产品种植面积。水产业要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扩大外海捕捞能力,发展远洋渔业,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重视发展淡水养殖业,全面提高产业化水平。畜牧业,重点发展养牛养羊、养殖名特优新畜禽产品。
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树立市场意识。强化农产品产销的衔接工作,组织好"冬交会"和其他农业展销会、交易会,为供需见面创造条件。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信息网络建设,在内地大中城市和港澳地区增加销售网点,积极推进农产品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大力发展运销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专业大户,提高农民运销组织化程度。加强"绿色通道"的规范管理,杜绝关卡、乱收费,确保通道畅通。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强化契约观念,树立海南农业的良好信誉。
推广绿色农业。推广应用低残留、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防治措施,全面禁止销售和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鼓励使用有机肥,尽可能少施化肥。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提高健康、安全食品的份额,提高海南农产品的档次和知名度。建立海南主要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健全质量检测制度,禁止不合格的产品进入市场。利用一些岛屿、半岛等便于隔离的地方,建设无规定疫病区,发展畜牧出口基地。
推进科技农业。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推广设施农业,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培训,建立健全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良种繁育产业,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全面实现主要农作物、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的良种化。推行精准农业,推广节水灌溉、平衡施肥,高效利用农业资源。充分利用各类农业示范基地,围绕推广适用技术,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
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积极发展农产品的分拣、包装、保鲜、贮藏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重点扶持100家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开发新产品,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工贸一体化经营。鼓励国内外有实力的加工企业来海南投资,开展农产品加工、商业连锁等经营活动。
加强政府对农业的引导和服务。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农村土地法制化建设,做好农村土地确权工作。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推动农村劳动力加快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均资源占有量,逐步做到劳均占有2亩耕地、4亩经济林。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行为,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放,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户生产经营的作用。推进农业服务组织创新,鼓励和引导发展各类由农户自愿参与、代表农户利益的各类农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组织,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市场主体。
二、新兴工业
工业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海南建设新兴工业省,就是要加速工业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非国有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新兴工业化地区之一。海南发展工业,要立足省情,依托优势资源和港口条件,发展特色工业;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实行合理布局。
"十五"期间工业发展的目标是: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5%,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培育和形成一批骨干企业集团,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集团达到8家以上;实施名牌精品战略,扶持琼货品牌,加速产品结构升级换代,国家驰名商标商品达到10个以上。
发展壮大资源型工业。充分利用海南的天然气、热带速生丰产林、海洋资源和矿产资源,抓住市场机遇,发展资源开发及其深加工。天然气利用,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尿素、复合肥、甲醇及精细化工产品,建成全国最大的化肥生产基地。利用热带速生丰产林,发展木浆及高档纸制品。积极发展铜钴、石英砂、钛锆、矿泉热泉等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利用。
改造提高现有优势产业。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围绕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对汽车摩托车、饮料食品、纺织化纤、医药等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汽车行业必须瞄准进入家庭的趋势,开发经济车型。摩托车行业要发展经济适用、环保和符合农村消费特点的新车型。食品工业,重点发展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建成全国最大的天然饮料食品生产基地。纺织化纤,重点发展新型合成纤维和无纺布。医药工业,必须加快新药从仿制向研制创新的战略转移,开发南药和海洋药物。完善劣势企业的退出机制,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破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利用海南的现有条件和环境优势,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来海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有条件的领域如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海洋资源深加工、航天发射基地等取得突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按照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原则,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结合大型工业项目建设和国有工业战略性调整,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培育和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quot;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提高建筑业和建材工业水平。改善建筑工程质量,提高建筑设计、安装和技术水平,增强建筑企业和农村建筑工程队的实力和竞争能力,努力拓展岛外建筑市场。有选择地发展新型建材工业。
"十五"期间,重点建设东方1-1天然气田、年产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年产50万吨甲醇、年加工20万吨凝析油扩建、60万吨浆纸、年产102万吨高档纸制品、50万吨小麦加工、光纤光缆、年产3万辆小MPV汽车、年产7万吨球墨铸铁管、无纺布扩建、16万吨聚酯等项目。
三、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
(一)旅游业
按照市场需求和国际旅游特别是岛屿旅游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海南热带海岛旅游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增加吸引力,提高旅游整体产业素质和旅游人均消费水平,实现由观光旅游为主向度假旅游为主的方向发展,逐步把海南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形成若干个具有一定规模、达到国际水准的旅游精品景区,南山成为著名的中国文化旅游区,亚龙湾成为国际滨海休闲度假区,博鳌成为国际会议中心,尖峰岭成为以原始热带雨林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区。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度假酒店。
"十五"目标:提高旅游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2005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700万人次,年均增长11.2%;入境游客80万人次,年均增长9.8%;游客逗留天数延长,人均花费增加,旅游总收入达到145亿元,年均增长12.6%。
加强宏观调控,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开发要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统一规划,分步开发"的原则,注意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增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环境的承载力,加强旅游规划和项目管理,调控旅游设施建设进度,严格控制一般景点设施和宾馆酒店的建设,优化旅尉暗悴季帧>扒?ㄖ?铩⒍燃偾?ㄉ枰?妥匀痪肮廴谖?惶澹?扒?⒍燃偾?鬯?匦刖???恚?岳??敌蟹掷嗍占?<涌煨寺【扒?母脑旌驼?巍?
加强促销,开拓客源市场。实行政府机构旅游总体形象宣传与旅游企业市场营销相结合,树立海南旅游在国内、国际旅游市场上的鲜明形象。政府机构宣传突出"中国的热带海岛"特色,企业营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目标市场进行重点促销。促销的重点放在国内高收入地区,入境旅游市场在巩固港澳台、日、韩、东南亚的同时,积极开拓欧美市场。加快旅游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旅游信息数据库和电子商务功能建设。
创新旅游产品,增强吸引力。大力增强旅游的文化内涵,实现由单纯的"景点旅游"向文化旅游转变。挖掘海南的人文古迹、黎苗族文化,开发旅游新产品。举办高水平的节庆、会议、展览、娱乐、体育赛事等活动,抓好亚洲论坛、海南岛欢乐节、三亚国际婚礼节、横渡琼州海峡大奖赛、环海南岛车赛、高尔夫球赛、水上运动等重大活动。发展观光农业、工业旅游,促进旅游与产业文化相结合。
规范旅游行业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推广旅游行业标准化工作,按照国际上对旅游业管理的通行做法,在旅游市场准入、企业经营、服务质量、旅游商品等方面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抓好执法监督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严惩非法违法经营者,维护海南旅游信誉。大力加强旅游教育和培训,培养得力人才,提高旅游经营管理水平。
完善旅游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交通干道与重点景区之间连接公路的建设,重点抓好西线至南山、尖峰岭等公路的建设。抓好旅游城市、旅游景区、交通干道等地方旅游厕所、中英文标识的建设,为旅游者提供方便。加强重点景区供水、供电、环保等配套设施建设。
集中力量建设好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南山文化旅游区、博鳌亚洲论坛会址、海口热带海洋世界、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七仙岭温泉度假旅游区、五指山生态旅游区、西沙海洋旅游区、铜鼓岭旅游区等重点项目。
(二)其他服务业
服务业是我省经济中占比重最大的产业,但层次较低,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业占比重较大。发展服务业,对我省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增加就业机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十五"期间,要调整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加快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改革步伐,提高服务水平,促进服务业升级。
大力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服务业。继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落实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扩大住房消费信贷,规范发展物业管理业,加快积压商品房向经济适用房的转变,提高住房质量,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配套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扶持兴办各类社区服务企业,方便居民生活,把社区服务业培育成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卫生保健、老人服务、婴幼儿服务、休闲服务等产业,满足服务性消费需求。
改造提升金融保险、商贸流通等产业。在加快处置不良金融资产、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各项政策,采取资产、债务重组和金融企业并购等措施,重振金融、证券业。创新金融业务,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