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 发展规划 > 校总体规划 > 正文
当前位置: 发展规划 > 校总体规划 > 正文
    14 2015-01
阅读:
海南师范大学“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
来源:本站
日期:2015-01-14 17:20:47
来源:本站

                                                                                             (2011—2015)

2011年3月26日海南师范大学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一、发展现状和规划依据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海南师范大学发展步伐加快,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海南师范大学,同年11月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2008年被省政府列为省重点大学,2009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增列为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基本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深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科建设扎实推进,科研工作成绩突出;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大,师资队伍整体实力得到加强;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留学生教育取得新突破;内部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办学特色及优势日益彰显,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提高。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海南省教师教育基地、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高级应用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服务基地、海南省教育研究与咨询信息中心,初步奠定了教师教育特色比较鲜明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省重点大学发展基础。

1.办学规模:学校设有学院17个、公共教学部5个、专业学系34个。现有各类学生总数27399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5081人(本专科生14565人、研究生404人、留学生112人),成人教育生12267人。

2.教学状况:现有专业设置50个,其中,本科专业46个,专科专业4个;师范类本科专业20个,非师范类本科专业2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开设课程2830门,其中,校级重点课程204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90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

3.学科建设:基础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应用学科发展较快。现有省、校、院三级重点学科22个,其中,省级重点学科5个,校级重点学科10个,院级重点学科7个,初步形成按梯次配备的省校院三级学科建设体系。现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学科4个。

4.科学研究:现有科研设备总值12409万元,省部共建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研究所19个。目前有国家级在研项目38项,国家部委办项目36项,省级项目199项,地厅级以下项目529项,横向项目135项,五年累计科研项目经费3822万元(纵向项目经费2166万元,横向项目经费1656万元);五年来获国家部委科研成果奖励1项,省级奖励44项,地厅级奖励26项;出版学术著作242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468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录论文144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项;科研成果被采用1项。

5.师资力量:在职教职工1123人,专任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836人,师生比1:17,其中,高级职务专业技术人员394人,正高级职务人员119人,副高级职务人员275人,高级职务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兼职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06人,有特聘教授(两院院士)2人,省优秀专家37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4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海南省“515人才工程”人选57人。教师和科研队伍中有外校学历者703人,占84%;具有研究生学历者44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53.4%,有博士学位者114人,占13.7%,有硕士学位者332人,占39.8%;5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95.5%,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36.6%。

6.基本条件:学校总体规划用地总面积3242.45亩,其中,龙昆南校区占地面积334.31亩,灵山校区占地面积402.45亩,桂林洋校区规划用地面积2505.5亩。截止2010年底,学校实际规划用地面积2252.2亩,实有校园占地面积2065.8亩,桂林洋校区一期规划批准用地1515.45亩(实际使用土地面积1329.1亩,一期完成用地面积1000亩)。校舍总面积447316.48㎡。各类实验室及实习场所用房面积63551.48㎡。图书馆及资料室面积19030㎡,纸质图书145.4万册,电子图书112.02万册, 磁盘振列8T,各类中外文及自建数据库36个,开通读秀知识库电子图书200万种,海南地方文献和古籍馆藏量列全省第一,生均图书86册。《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栏目”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6个名栏建设(唯一)文学栏目;《新教育》期刊年发行量26000份,海南市场地位巩固。数字校园建设取得新进展,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7.对外交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日本兵库教育大学、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台湾屏东教育大学、英国MI国际教育管理机构、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等国际教育研究单位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海外华文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援助工作。在印度尼西亚设立孔子学院,累计派出国际汉语教师及志愿者350人次。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批准东南亚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训基地落户我校,留学生招生地域扩大到15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生规模达到362人,其中,招收孔子学院奖学金生250人。三年来,聘请知名大学教师到我校任教、交流21人次。

8.资产管理:学校总资产100933万元,比“十五”末期的28706万元增加72227万元,增长251.6%;总负债23099万元,比“十五”期末4388万元增加18711万元,增长426.4%;净资产77834万元,比“十五”末期24947万元增长3.12倍,资产负债率22.89%。桂林洋校区完成建筑面积14.18万㎡。有校办企业1家,注册资金额100万元。财务管理规范发展,收支平衡状况较好,收入支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总收入和总支出为41310.97万元,收支规模分别比“十五”末期增长157 %。

9.行政管理:开展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大讨论活动,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理清办学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发展思路,按照“一主体三发展”基本框架和突出教师教育特色主旨要求,调整办学格局与院系设置及教学科研组织,完善校院两级管理制度,实行以绩效工资为主体的新型分配制度,调整后勤社会化管理运行机制,推行以全员合同制岗位聘任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学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党的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推行问责制度。大力宣传张九精和郭力华先进事迹,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全校师生精神面貌发生可喜变化。

(二)存在差距

1.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思想解放程度与经济特区和国际旅游岛发展要求及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有较大差距,观念更新和制度创新缺乏主动性、持久性和有效性,服务海南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根基有待进一步夯实,现代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强化。

2.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教育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改革,教学基本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有待积极推进,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有新的改进。

3.科研水平有待尽快提高。学科建设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亟待提升;科研攻关能力不强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

4.师资队伍力量有待加强。高层次高水平拔尖人才稀缺,教学科研骨干队伍依然薄弱,制约省重点大学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的人才瓶颈需要尽快解除。

5.办学条件有待继续改变。长期以来,投入严重不足,历史欠账较多,家底少,规模小,总量少,空间小,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陈旧,基本条件现代化程度低,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和生均仪器设备总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破解抑制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制约,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

6.效益和民生状况有待尽快改善。学校整体建设受资金困扰问题始终存在,总收入按年增长幅度处在全国同类院校下游水平,资源配置与学校快速发展、改善办学条件和民生状况等需求存在较大矛盾。安居工程推进力度须进一步加大。

(三)机遇与挑战

——机遇:

1.全球化时代潮流为高等教育和我校开放发展提供了新的拓展空间。开放办学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方向,与时代同步,与全球化同行,接受新观念,催生新事物,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大势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定的各项任务为我校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纲要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事关教育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是国家教育事业和教育制度创新的指导性意见,主动适应规划纲要发展大政要求,应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

3.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海南高等教育和我校更大发展搭建了新舞台。海南师范大学已被省政府列为省重点大学进行建设。从我校现状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看,最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多样化需求与目前培养能力不适应问题上,因此,加快学科专业和综合办学能力建设将是今后工作重点。

4.学习型社会建设为继续教育大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建设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国家推进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我校继续教育已形成具有函授、业余、脱产、自学考试等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本专科成人教育办学体系,承担着海南省中学校长、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任务。学习型社会建设为我校继续教育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机。

——挑战

5.发展层次:实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省重点大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校建校以来的不懈追求,倾全校之力确保这一目标如期实现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重要的政治任务。

6.办学能力:加快办学基本条件和特色建设,全方位提高办学水平与办学实力,扎实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创建优质教学科研平台,努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培育新的生长点,大幅度增强发展后劲,努力创造一个成就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良好氛围,是我们全面充实办学内涵的战略重点。

7.办学质量: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不断培养出能够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和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我们努力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落脚点。

8.办学效益:提高效益,提升实力,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树立正确的办学效益观,优化学校综合结构,坚持科学配置和高效产出原则,充分发挥和提高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效益,是实现办学价值观念转变的必然取向。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顺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对学校办学的新要求,以省重点大学建设为主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和桂林洋校区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本科教育主体地位,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成人教育,努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坚持“人才强校、质量立校、学术兴校、特色树校”办学思路,坚持“依法办学、民主管理、科学决策、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治校理念,积极促进学校各项事业持续较快发展,为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省重点大学奠定良好基础。

(二)发展定位: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省重点大学。

(三)发展思路:稳定规模,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注重效益;突出特色,彰显优势;对外开放,创新机制;发展内涵,提升实力。

三、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发展目标:

到2015年,教学和学科建设水平有较大提升,实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目标;教师队伍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桂林洋校区基本建成,整体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现代大学制度基本建立,办学活力进一步显现;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长足发展,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省重点大学基本成型。

(二)具体发展目标:

1.在校生控制规模32000人左右

(1)全日制在校生:21000—23000人;

(2)本科生在校生18200人,占全日制在校生的86.6%;

(3)研究生1200人,占全日制在校生的6%,其中,博士学位研究生50—100人;

(4)外国留学生500人以上,占全日制在校生的2%以上;

(5)成人教育在籍生12000人,占在校生总规模的37.5%;

(6)境内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500人。

2.教职员工规模2000人,师生比达到1:16左右,专任教师及专职科研人员与管理及教辅人员比例6:4

(1)专任教师及专职科研人员1200人;

(2)管理及教辅人员800人。

3.本科专业设置规模56个,期内新增本科专业10个左右

4.重点学科设置规模20个

(1)一级学科(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点4个;

(2)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5个左右;

(3)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6个左右;

(4)省级重点学科4—6个。

5.力争校园占地面积达到3000亩,完成桂林洋校区一期规划用地剩余计划收地工作,力争落实该校区二期用地1000亩

6.新增教学行政用房14.3万,学生宿舍5.6万,教工宿舍4.68

7.新增教学科研设备值0.85亿元,设备净值达2亿元以上

8.新增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设及配套设施投入2.5亿元以上

(1)图书馆:研究建设桂林洋校区图书馆;馆藏图书达到405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200万册;各类中外文及自建数据库40个以上;完善光盘资源数据库;网络服务器存储容量达到40T;优化校内外自动化及网络化服务体系;升级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创建重点学科信息网站;建立海南教育文献和海南地方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与省内高校图书馆及公共馆建立资源共享通道;构建文献资源合理、特色鲜明、能满足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需求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及多层次知识信息服务体系。

(2)校园网络:基本建成国内先进、多网融合、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和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发展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教学培训体系与科研平台。

(3)实验室建设:加快教学示范中心、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新增教学科研设备值8500万元,创建优质教学科研平台。

(4)《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争取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力争进入科技部“中文科技核心期刊”;《新教育》期刊保质增量,省内中小学教师占有量达到40%以上。

9.教学科研及学科专业基本建设与成果

(1)新增本科专业10个,总数达到56个;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特色专业总数达到5个;新增省级特色专业16个,省级特色专业总数达到25个。

(2)新增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总数达到2 个;力争申报获批更多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

(3)建设立项课程80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课程总数达到40门;建设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自编教材15部;建设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获省级教学名师称号10人次以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以上。

(4)建设省部共建实验室2—3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增建教育实习基地和专业实践基地各30个;常规教学管理状态数据库建成并运行。

(5)力争有2个以上学科通过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学科评估验收;4—6个学科列为省级重点学科。

(6)承担“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40-50项;省部级课题200—250项;各类横向合作项目150—200项。

(7)力争实现国家级科学奖(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0—60项;获职务专利15—20项;出版著作400部左右;发表学术论文2000篇以上,其中,被SCI、EI、ISTP等索引收录论文300篇以上。

10.全省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培训18万人次

(三)主要发展任务

1.把握历史机遇,加快建设发展步伐。学校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我们要努力把握国家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大好时机,紧紧抓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及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机遇,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积极支持我校推进省重点大学建设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等大好形势和所赋予政策优势,以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省重点大学为目标,大胆转变思想观念,大力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内涵和发展步骤,坚持教学科研并重方针,强化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科研工作能力,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科学构建发展特色,全面提高学校科学管理水平,努力实现省重点大学建设各个阶段性目标。

2.稳定发展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质量立校,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适度扩大规模,在规模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质量。本规划期内,在校生规模控制在32000人左右,全日制本科生18000人左右;教职工规模2000人,师生比控制在1:16左右,稳步扩大研究生规模。按照“一主体三发展”办学定位要求,加大教学经费投入,不断巩固教学基础地位,积极推进本科教学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层次水平,争取国家级建设项目支持;积极推动教学名师培育计划、大学生实验性创新计划,争取国家级奖励和资金资助;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选择,采取特别方式培养卓越人才。加快提升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提高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创新继续教育教学模式,努力把全校教学水平提高到与教学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历史新阶段。突出抓好标志性教学成果建设,重点培育有发展前景的特色项目,力争获得更多国家级高等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积极借鉴国内外人才培养经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3.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着眼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需要及提升核心竞争力要求,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采取有力措施,改善教师队伍年龄、学缘、学历、职称等结构。到2015年,专任教师达到1200人,努力使教授数量达到2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数量达到30%以上。特别注重引进培养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积极拓宽师资培训渠道,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新增在国内外专业领域中知名度较高、学术造诣精湛的领军人物1-2人,在国内本专业领域内有一定学术影响的学科带头人10名以上。新增一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高层次拔尖人才。积极培育创新团队,力争有1—2个团队进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行列。

4.推进学科建设,提高整体学术水平。坚持学术兴校,扎实推进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相互促进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争取在若干研究领域创造省内领先和全国先进水平,努力提升学校综合学术水平。举全校之力,加快学科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分层建设、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思路,积极新增一批省重点学科,培育一批在海南乃至国内外有优势及特色的品牌学科,进一步培育具有热带、海岛、海洋、海南和教师教育特点的学科群体。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以带动相关学科发展。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投入,集中财力和物力加大对重点学科建设投入,特别是在人才引进与培养、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购置及科研项目配套经费支持上给予重点倾斜,不断强化学科的科研“龙头”地位。着力构筑特色科研平台,创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重点建设省级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并不断提高建设层次,积极承担一批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组织好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力争在承担高级别科研项目、形成标志性科研成果和获得高级别科研奖励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进程,创造比较突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调整办学结构,尽快提升发展层次。综合调整几十年形成的办学结构,努力实现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丰富内涵、提升实力为目标的良性发展态势,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本规划期内,按照学校发展定位要求,着重对校内资源结构、人才结构、分配结构、学科结构和专业布局结构等重大发展要素作战略性调整。坚持优化配置和高效产出原则,建立编制绩效评价、资金投入绩效评价体制,充分发挥和提高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效益。坚持集中优势办大事原则,重点搞好桂林洋校区建设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合理调整人才队伍结构,着力建设一支与未来学科及专业发展相适应,与教学研究型省重点大学相匹配的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和管理团队;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不断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积极创造更加公正、公平的资源配置格局;按照国家关于二级学科向一级学科转变要求,着力建设学位点冲刺学科群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紧缺人才培养专业群,强力推进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学科进度并努力提升其质量,继续扩大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建设规模。先期规划建设生物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4个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学科,10个校级重点学科作为博士学位点预备建设学科,择机建设一批博士学位点潜力学科。积极扩大硕士学位点总量,本规划期末,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争取发展到15个以上。在承接“十一五”期末获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体育学等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基础上,从2012—2015年,加快建设一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预备学科。在科学论证基础上,择机规划建设能够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人才需求相对接的旅游管理、涉外金融服务、海洋经济和外国语等若干个专业硕士学位点。

6.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改善办学基本条件。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进一步推进桂林洋校区后续建设、教学质量提升平台建设、实验示范中心建设、学术研究平台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老校区改造和教工安居工程建设等重大项目,从根本上改善可持续发展条件,使其较好满足未来发展需要。

7.努力打造特色,全面培育新的生长点。必须始终把培育和打造特色纳入发展战略重点,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从传统优势、地域特点、市场和社会导向及自身发展能力出发,在发展空间上、社会需要上、市场需求上、创新项目上、效益增收上、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等方面选择新的突破口,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开放办学、管理机制、现代大学文化建设等领域,加大创新力度,拓展发展领域,尽快形成定型经验和海师亮点。加快培育一批标志性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项目、特色成果和特色人才培育基地。

8.加大开放力度,努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在广泛交流基础上,重点建立更加有效的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积极保持与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等有关部门建立的紧密联系渠道,着力搞好东南亚汉语推广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实施“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吸引世界各地专家学者到我校工作,加强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学术交流合作,争取在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及教师与学生互派、互换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努力探索国际旅游岛适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教师教育国际化培养模式建设新路子,切实形成开放办学新格局。

四、主要战略措施

(一)围绕加快发展,重点实施四项制度创新

1.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建设依法办学、民主管理、科学决策、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现代学校制度。健全统筹有力与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新型管理体制;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落实、扩大并创新学校办学自主权;健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科学建构学校章程等系列规程;健全基层民主制度,探索包括选人用人在内的新型民主管理形式和教授治学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切实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和党员代表大会等群众团体作用,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学校科学管理水平。

2.推进师范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教师教育制度。在正确认识地方师范院校传统优势基础上,创新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路径。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坚持以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并适时建立教师教育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建设现代教师教育实训中心,建构教师教育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师教育监控评价体系;认真总结并进一步深化以顶岗实习和周末流动学院为主要内容的“播种希望工程”实践经验,继续探索并不断完善教师教育大实践平台建设。

3.推进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新型分配制度。与国家事业单位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方向相适应,继续推进现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按照“编制从紧、总量控制、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妥善处理校内各种利益关系,进一步巩固并深化以岗位实名制聘用为特征的全员岗位聘任制度改革,积极调整绩效工资等分配政策,强化激励效应,使各类职务与岗位职责、待遇、考核、奖惩紧密结合,努力使收入分配逐步向高层次人才、优秀人才、教学骨干、科研技术骨干和行政管理骨干倾斜,努力改善教职员工生活福利待遇和民生基础条件。

4.推进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步伐。按照国家关于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紧密结合海南实际和我校特点,面向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类培养,自主选择。在综合发展中强化教师教育特色,积极探索并加快实施厚基础、宽口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师教育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基础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全方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扩大本科生、研究生外派学习规模,实施“大学生海外学习计划”。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年轻一代。

(二)着力内涵发展,重点构建六大支撑平台

科学搭建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支撑平台,汇聚各种优质资源和社会生产要素是实现阶段性战略目标的有效载体。

1.省重点大学建设平台。省重点大学建设,是本规划期内乃至更长时期内我校建设发展的总平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教师教育特色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桂林洋校区基本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这个总平台下的重要建设内涵,是省重点大学建设的有形抓手,在统筹制定整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基础上,施行资金、项目、人员等资源要素科学合理的配置格局,确保各项目标如期完成。全面落实《海南师范大学省重点大学2009—2013年建设方案》,基本实现省重点大学建设第一阶段初始目标。

2.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平台。认真落实《海南师范大学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增加投入、重点建设、提高效益”原则。倾全校之力先期重点建设生态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及其配套设施,争取在2013年实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目标;后期预备建设一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储备学科;联动建设15个左右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0个左右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

3.教师教育特色建设平台。加大投入,主动创新。积极深化教师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对教师教育模式创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海南教师教育信息中心、海南现代教师教育实训中心、海南现代教育技术实训中心、教师教育学科及专业和教师教育大实践平台等项目进行系列化建设。

4.人才队伍建设平台。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力度,特别注重引进培养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积极拓宽师资培训渠道,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努力造就一支以知名教授、各级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主讲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5.桂林洋校区建设平台。按照生态型、园林化、智能化校园发展规划要求,积极筹措资金,强力推进美术学院教学楼、地理与旅游学院教学楼、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宿舍、教师周转房、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综合体育训练馆、田径场等工程项目建设,力争到2015年基本完成桂林洋校区二期规划建设任务。与此同时,合理改造龙昆南校区,适时开发灵山校区,努力实现校园建设三园并举、协调发展、有机融合、相辅相成新格局。

6.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平台。以省重点大学建设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为契机,以创建优质教学科研平台为目标,大力加强实验示范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构建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中心,建设现代网络信息中心和图书文献资源保障中心,切实为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和高质量社会服务提供基本条件保障。

(三)服务保障发展,努力夯实六大基础工程

1.管理保证工程:

抓党建促转变:在全校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积极开展为期三年,以创建“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和“五个模范”(学习钻研模范、为人师表模范、服务师生模范、爱岗敬业模范、履行义务模范)为主要内容的争先创优活动,切实抓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促进全校各级党组织精神面貌、工作作风和战斗力有一个较大转变和提升,努力为学校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抓干部促转轨:用科学发展观和先进教育理念指导工作,用新标准、新要求、新制度选人用人,加强干部管理和考核,着力提高综合素质。利用三年时间,通过干部自主选学、组织调训等形式全面培训科级以上管理干部和教学骨干,努力建设一支勇于担当重任,敢于并善于运用改革举措建设省重点大学的创新型干部队伍。

抓管理促转型:坚持依法治校和科学决策,建立完善以教学、科研、学生、人事、财务、国有资产、实验室、仪器设备等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校院两级管理制度,全面施行民主管理和校务公开,主动接受广大师生、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和社会民主监督,进一步提高学校运行效率和行政管理质量。

抓培养促成长:坚持全员育人原则,全面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工程,努力将学生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和学生社会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模式,强化时代特点和区域特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思想高尚、思路开阔、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技能突出、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身心健康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合格人才。

2.文化培育工程:

校园文化是学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从海南和我校发展战略出发,挖掘培育并积极建设具有自身特点的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努力创造全校师生员工心情舒畅和公平竞争、奋发向上的人文环境,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成就教师的和谐氛围。创新发展以人为本制度章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塑造多元大众文化形态;营造和谐奋进的物质环境,实施视觉形象工程和物质基础工程的有机统一;倡导健康积极行为活动,引导社团协会活动,崇尚良好学风活动,开展健康文体娱乐活动,鼓励创新发明活动。大力度改革陈规旧习,破除制约学生发展和学术发明的体制机制障碍;全方位营造现代大学文化氛围,美化校园标识和视觉环境;积极推行讲座、论坛、演讲、辩论、沙龙、读书会、学术交流、文艺汇演和体育比赛等健康文体娱乐活动计划。

3.经费支持工程:

全口径运行经费和建设资金筹措(包括省财政预算拨款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项)总收入与支出大体平衡,以2010年度决算为基准,总收入按年递增10%以上。事业和专项经费及增收部分主要用于基本条件和重点项目建设及改善民生。

全方位筹措增量资金23亿元以上;用于安排主要项目支出经费累计23亿元以上(详见附表)。

4.后勤保障工程:

正常运转保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设施,服务发展。按照桂林洋校区规划要求,合理兴建基础设施、教学科研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调整改造龙昆南校区部分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使其更好地服务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基础研究和教职员工日常生活。

教工住房保障:集投资1.25亿元以上, 在龙昆南校区建设教工集资房3栋5万㎡324套;按省定价格出售海南师范大学佳宝花园B幢公寓117套(14329.46㎡)住房;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桂林洋校区建设教师周转房。

附属支撑保障:巩固附属幼儿园办学成果,进一步提高实验小学教育质量;按照国内重点中学标准建设附属中学,并将其打造成海师和海南新名片;拓宽附属医院合作领域,研究新建桂林洋校区分院,完善基本设施,调整服务方向和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结构,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5.平安校园工程:

落实主要领导岗位责任制,采取校内外结合,打、防、教、建并举方针,深入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环境建设,全面构建点面结合、专群结合、综合治理、整体联动、反应快速、处置果断的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网络,积极营造人人有责的工作氛围,建立完善“四防一体”安全防控体系,努力建设和谐平安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