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 发展规划 > 校单项规划 > 正文
当前位置: 发展规划 > 校单项规划 > 正文
    31 2007-10
阅读:
海南师范大学2006-2010年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来源:本站
日期:2007-10-31 00:00:00
来源:本站

 

 

学科专业建设工作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之一。为使我校专业建设工作始终朝着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方向健康发展,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目录》、《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和《海南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及《海南师范大学2006-2010年发展规划》,特制定《海南师范大学2006-2010年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现状

我校自1983年招收本科专业到1988年止,本科专业总数8个,其门类全部为传统的师范教育专业,结构单一。近年来,我校在“开全教师教育专业,增设非教师教育专业,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应用型专业”思路指引下,专业门类和数量迅速增加。截止2005年底,全校共有本科专业36个,其中教师教育专业16个,非教师教育专业20个,师范类专业设置已臻于完备,专业所属学科门类已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管理学、工学等8大学科门类。专业数量的增加和结构的改善为我校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扩大招生地域和规模,提高办学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学校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指导思想

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以专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教学改革为动力,加强专业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努力促进学校整体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根据“做大做强教师教育专业,依托现有学科专业,积极发展具有区域优势和特色的应用型专业”的原则,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在对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直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应用型专业,努力发展高新技术类和经济学类、艺术学类、管理学类专业,力争形成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学科专业结构合理,专业数量与省属重点师范大学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宽专业人才服务领域和较高人才培养质量、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

三、基本原则

(一)主动适应国家和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市场需求变化。

(二)主动适应21世纪世界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求。

(三)充分挖掘现有教学资源,稳步扩大办学规模。

(四)坚持教师教育特色,保证重点专业建设,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

(五)坚持内涵与外延并重的发展模式。

四、目标设置

(一)总体目标

2010年,专业设置覆盖8---9个学科门类,本科专业总数达到50个左右,本科学生总数达到15000人左右。基本形成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学科专业合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需要,专业数量与学校规模相适应,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达到较高水平,学科专业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学校下一个五年发展提供总体框架并搭建起新的建设平台。

(二)阶段目标

1. 2006---2007年,本科专业数量达到40个,本科学生数量达到12000人左右。着重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满足新建专业基本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提高要求,规范教学管理。采取措施确保新设置专业通过基本建设过渡阶段并稳步进入相对成熟阶段,顺利通过评估验收;积极调整和改造传统教师教育专业,适时启动重点专业建设工程。

2. 2008---2010年,本科专业数量达到50个左右,本科学生数量达到15000人左右。努力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基础上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力争在重点领域有所突破。重点建设10---15个校级重点(特色)专业。

(三)学科设置目标

以教育学、文学、理学为主,积极发展管理学、经济学、工学等学科专业。努力形成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和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局面。到2010年全校学科专业设置覆盖面将涵盖8---9个学科门类。

(四)专业设置目标

2010年,全校本科专业将由现在的38个增加到50个左右,每年新增2---3个。结合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我校实际,学校将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对外汉语等具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专业,积极发展信息、生态环保等高新技术类专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以及紧缺艺术类专业。

(五)专业发展目标

新办专业顺利通过专业评估,使其具备办学条件要求并达到相应的办学水平。对已通过专业评估的新专业要继续加强建设,充实专业内涵,加快进入专业成熟期步伐。加强对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历史学等传统教师教育专业的改造,重点建设10---15个校级重点专业,争取有2---3个专业进入省级重点专业行列。

五、主要任务

(一)加强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所在。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长期聘任与短期补聘相结合,使用与提高相结合”等灵活多样措施,全面加强教学和科研队伍建设,不断适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需要。为保证新办本科专业教学正常运行,每个新办本科专业一般应配备8名左右具有合格学历要求的专任教师,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应有3名以上。每门新专业必修课程都应有相对稳定的主讲教师。近几年补充进校的新教师必须接受教学法和教研法方面的培训。重点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有相应提高。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

全面修订专业培养计划,进一步改革人才全程培养体系。各专业要认真开展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学生培养质量标准研究,以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趋势为导向,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以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强化专业基础,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培育并努力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势。继续推行主辅修制、双学位、双专业选修制度,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构建与和谐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为人才弹性化、多样化培养提供制度保证。

(三)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根据全校学科专业整体布局和同类专业统一规划要求,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学校将确立一批直接影响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主干课程作为校级重点课程着力进行建设,重点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力争形成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系列,积极发挥精品课程示范效应。校、系两级要对全部必修课程按合格课程标准进行建设,确保所有专业必修课程,特别是新专业、薄弱专业的必修课程都要有相对稳定的专任教师。各专业要重视并积极实施双语教学并达到一定比例,适宜专业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双语授课课程比例要大于10%。在新修订的培养计划中,要求所有专业至少设置一个可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应用方向专修课程系列。学校对市场针对性强、应用特色鲜明的方向性系列课程建设,在经费投入和教改立项上给予适当倾斜。

(四)加快教材建设步伐

要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健全教材建设管理机构,制订教材建设规划,确保教材建设落到实处。根据专业建设需要,积极组织高水平专家编写高质量特色教材。加快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材建设,鼓励编写新兴学科与边缘学科课程教材。建立专业课程配套教材。主干课程要积极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同行公认的优秀教材。

(五)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我校办学特色化进展状况要求,不断修改完善专业培养方案,随时更新专业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立教学、科研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树立人才培养新理念,加强实践教学,加大实验、实训、实习力度,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拓展知识视野,提高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推行研讨式、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鼓励教师吸收学科发展最新成果,努力将学科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建立网上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实行网上辅助教学,主动适应学生自主学习需要。

(六)加强实验室和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学校在创建示范性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同时,逐步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实践教学基本条件。到2006年底,实验室建设水平均要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要求,实现每个专业有2个以上学生实践(实习)教学基地,每个系有一个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挂牌或协议建设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网络,确保接纳能力达到毕业生实习总量的70%以上。到2010年,建成与学校发展规模、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相匹配,教学与科研开发相结合,能够基本满足教学、科研和社会需要,布局相对合理,功能与层次比较齐全的各类实验室和教学实习基地,为专业建设奠定良好物质基础。

六、主要措施

(一)不断深化对专业建设的认识

全校上下要高度重视专业建设,要把专业建设作为长期的重要任务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岗位责任制考核范围。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大投入。加大专业建设改革力度,充分挖掘并努力整合全校教育资源,努力形成最优化设计。

(二)制定科学规划

校系两级都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务必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专业建设。专业建设规划主要包括五年整体建设规划和分年度工作计划。在整体建设规划中要对学科与专业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办学规模、服务面向、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指标和措施给予明确规定;年度计划需要对每一个专业建设周期(本科专业一般为四年)的整体任务分解细化并落到实处,使其更加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并便于检查落实。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确保专业建设取得成效,今后五年,学校将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扶持专业改革和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以及新设专业建设。随着学校财力逐步改善,力争做到专业建设经费随同专业数量和在校生规模的扩大而同步增长。要精选一批市场需求大、专业能力强、可以充分体现我校办学优势与特色的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以重点专业为龙头,打造一批品牌专业。对重点专业建设,在责任人津贴待遇、教师引进、经费投入、教改立项、实验室改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设立新办本科专业建设启动资金和薄弱专业建设扶持资金。每个新设专业给予建设经费15-20万元;老专业改造经费视其改革方案的论证情况而定。对市场需求大、专业能力弱的扶持专业,在专业责任人津贴待遇、教师引进、经费投入、教改立项、条件改善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市场需求小、专业能力强的专业,维持一定的招生规模和队伍规模,同时积极引导教师向其它专业领域发展。

(四)建立完善检查评估制度

从整体运作要求和有利于形成竞争机制出发,分类制定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定期检查评估各类专业建设进展情况和绩效表现。评估过程要始终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评估结论要在全校范围内公布。评估结果较好的专业,学校将在经费和招生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对市场需求小、就业率低,评估结果不合格的专业,责令限期整改或暂停招生,整改无望的专业给予撤消处理。

(五)全面加强专业建设领导

加强领导,搞好配合,形成合力是确保专业建设取得扎实成效的重要保证。学校将成立校系两级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实行新增专业指派专业主任制度;建立定期例会和检查制度,及时解决专业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大校内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切实做到重心下移;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工作,及时反馈专业建设的市场认可程度。